Agile Hands-on

 

面向某企采购系统 Hands-on 敏捷教练视角

下面给出一套实操性强、可直接落地的评估框架、调研方法、CI/CD 审计清单、成熟度量表、优先级建议与报告模板。

1)目标与输出(要明确的事)

  • 目标:理解当前团队的敏捷落地真实情况与 CI/CD 实际运行状态,找出制约交付的高影响痛点,并提出可执行的改进清单与验收指标。
  • 输出物(交付给管理层/产品/开发):

    1. 评估报告(Executive Summary、现状、证据、影响、建议、优先级、行动清单、KPI)
    2. 改进 backlog(优先级+负责人+验收标准)
    3. 一页仪表盘建议(关键指标)
    4. 若干可立即执行的 “Quick Wins” 操作项(手把手)

2)总体方法论(“怎么调研”)

  1. 数据驱动 + 人员访谈 + 现场观察(shadowing)混合方式

    • 先抓取可自动化的数据(Jira/Issue、Git 提交、CI/CD pipeline 历史、生产部署日志、监控告警、事故/回滚记录),建立量化基线。
    • 并行做半结构化访谈(PO、SM、Dev、QA、平台工程、运维、业务代表)。
    • 观察:参加一次完整的 Sprint Planning / Daily / Review / Retro(不只是听报告,要观察参与度、讨论深度、是否在解决阻塞)。
    • Pipeline 回放:触发一次测试流水线(或跑历史流水线)看实际耗时、故障点、日志。
  2. 价值流映射(Value Stream Mapping):画从需求到生产的全链路,标出等待时间、重工、手工步骤、责权边界。
  3. 快速实验(若允许):在一支团队内部试点一两项改进(比如把某一流程自动化)并记录影响。
  4. 输出基于证据:每条发现后面都挂“证据项”(Jira ticket、pipeline id、会议记录、录音/截图、Grafana 图等)。

3)要访谈的角色与核心问题(可直接复制粘贴使用)

A. 产品负责人 / 业务代表(PO)

  • 当前采购系统最重要的业务目标是什么?有哪些量化目标(业务指标)?
  • 现在的需求来源与优先级机制是什么?如何衡量“上线即完成”?
  • 你对交付节奏(功能交付、缺陷修复)的满意度如何?主要痛点?
  • 对质量、合规(例如采购合规)与安全的要求有哪些硬性指标?
  • 期望我们本次评估后交付什么(短期/长期)?

B. Scrum Master / 团队负责人

  • Scrum 仪式(计划/日会/评审/回顾)实际执行情况?谁参加?时长?主要输出?
  • 团队是否有 DoD、DoR?如何保证 story ready?
  • 团队的阻塞如何上报、跟踪、解决?例子?
  • 团队的跨职能程度如何?是否存在「开发 → 测试 → 运维」的重度交接?
  • 过去 3 个 Sprint 的计划完成率/偏差情况(证据:Jira 报表)。

C. 开发工程师 / 架构师

  • 分支策略(feature branch / trunk / release)是什么?PR 流程如何?
  • Code review 的实践如何?平均 review 延迟?是否强制 CI 通过才能 merge?
  • 单元/集成/端到端测试覆盖情况(大致 % 或样本模块)?是否有易碎测试?
  • 是否使用 Feature Flags、按需开关?能否灰度发布/回滚?
  • 产线上出现问题的典型根因案例(示例 ticket + 回滚记录)。

D. 测试 / QA / 验收

  • 自动化测试覆盖的范围(模块/流程)与执行方式(在 pipeline 中自动跑吗?)
  • 回归测试需要多长?是否阻碍发布?是否存在环境数据准备的人工步骤?
  • 缺陷流转(发现 → 修复 → 验证)周期与统计(escape defects、severity 分布)。

E. 平台 / DevOps 工程师

  • CI/CD 工具链(Jenkins/GitLab CI/GitHub Actions/Azure Pipelines/ArgoCD 等)实际使用情况。
  • 环境管理(dev/test/staging/prod)如何自动化部署?是否用 IaC(Terraform/Bicep)?
  • 镜像仓库、artifact 管理、镜像扫描工具列举。
  • 部署时的手工步骤与回滚流程。是否做变更审批?

F. 安全 / 合规 / 运营

  • 是否有静态代码扫描 (SAST)、依赖漏洞扫描 (SCA)、容器/镜像扫描 (SCA)?覆盖到位否?
  • 上线流程中是否有合规审查或法务/采购审批步聚?

4)必须抓取的量化指标(对评估非常关键)

说明:尽量从系统/工具里直接导出,避免只靠主观感受。

  • 部署频率(Deployment Frequency):一段时间内(如一个月)生产部署次数。
  • 变更交付前置时间(Lead time for changes):从 commit 到该变更在生产可用之间的时间(可用平均/中位数)。
  • 变更失败率(Change Failure Rate):导致回滚或需要修复的生产变更数 / 总生产变更数。
  • 恢复时间 (MTTR):出现问题到恢复的平均时间。
  • PR 平均合并时长:从 PR 发起到合并的平均小时/天数。
  • Pipeline 成功率 & 平均耗时:成功构建比例 & 平均构建时长(按分支/按类型)。
  • 自动化测试比率:自动化测试用例数 / 总测试用例数,或关键路径自动化覆盖率。
  • 代码覆盖率(仅参考):整体/核心模块的单元测试覆盖率。
  • 故事的平均 Cycle Time:从开发开始到完成的平均天数。
  • Sprint 预测准确度:计划 story point vs 完成 point 比例。

(把以上指标做成一个 dashboard,并把每条指标的采样时间窗口与计算公式写清楚。)

5)CI/CD 审计检查表(逐项打勾)

  • 版本控制

    • 所有服务使用受控仓库(列出 repo)
    • 有明确分支策略与保护(强制审核/CI 通过)
  • 构建与测试

    • Pipeline 自动触发(Push/PR)且可复现历史构建
    • 构建时有缓存/并行优化,避免不必要重复耗时
    • 单元/集成测试在 Pipeline 中自动执行并且阻断合并(可选门控)
    • 有 flakiness 监测与处理策略
  • 部署

    • 使用可重复的环境(IaC)来创建环境
    • 有自动化部署到 staging 的链路(并能回退)
    • 生产部署是否自动化?是否支持灰度/分阶段发布/Feature flag?
    • 灾难回滚/回退流程明确且可执行(runbook)
  • 授权与安全

    • Artifact 有版本化且不可变(immutable)
    • 秘密管理使用 Key Vault / Secrets Manager(非明文)
    • 有镜像扫描、依赖漏洞扫描、SAST 集成到 pipeline
  • 监控与告警

    • 部署后有自动化健康检查(smoke tests)
    • 有自动化回滚或快速人工回滚触发点
    • 部署与应用的指标/日志(Prometheus/Grafana/ELK)可追溯到单次部署
  • 流程与治理

    • 有变更审批/审批豁免规则(并记录)
    • Release notes/变更记录自动生成或易于检索
    • 对依赖服务(第三方)有版本/契约管理(契约测试)

6)敏捷实践成熟度量表(示例,0–4 分级)

每项给 0–4 分(0 无实践,4 很成熟、度量/自动化/文化已吸收)

  • Backlog 管理(清晰度、优先级、粒度)
  • 需求准备(DoR 有无、故事拆分)
  • 计划与估算(团队参与、稳定性)
  • 仪式质量(日会/评审/回顾是否解决实质问题)
  • 质量保障(自动化测试、持续集成)
  • 交付能力(持续交付/可回滚)
  • 团队协作(跨职能、共享责任)
  • 持续改进(回顾的改进行动是否执行)

示例评分输出(写在报告里):

Backlog 管理:3/4  (证据:Jira board 有优先级分类,但很多 ticket 未满足 DoR)
CI/CD 自动化:2/4 (证据:主分支有 pipeline,但仍有人工部署与回滚)

7)报告结构(模板)——直接可填充的章节

  1. 封面:项目、受评对象、评估人、评估范围(哪些服务/团队/时间窗口)
  2. 执行摘要(Executive Summary):三段式:现状结论、最重要的 3 个问题、关键建议(可复制给高层)
  3. 评估方法与数据来源:说明怎样收集数据、访谈对象、时间窗口、样本 repo/pipe id。
  4. 详细发现(按主题分:流程/组织/代码/CI/CD/质量/安全):每条发现后附证据。
  5. 影响评估:对业务/交付/质量/成本的具体影响(如:延迟 X,缺陷率上升 Y)。
  6. 建议与优先级:分 Quick wins / 中期 / 长期,每项写清负责组/验收标准/依赖。
  7. 行动计划(改进 backlog):优先级、负责人、验收条件、风险/前提、需要的支持(人/工具/预算)。
  8. 衡量成功的 KPI:建议看板中的 6–8 个关键指标与目标(baseline + 目标值)。
  9. 附录:访谈记录、Jira/Git/Gitlab/CI 报表截图、pipeline logs、例子 ticket 列表。

8)Sample Executive Summary(可直接替换到报告里)

执行摘要(示例): 本次评估覆盖采购系统的核心开发团队与底层平台流水线。总体结论:团队在敏捷仪式与需求管理上已有基础(存在 DoD/回顾惯例),但故事准备与跨职能协作不稳定;CI/CD 有自动化构建但部署仍含人工步骤且缺乏灰度/回滚策略,导致回滚频次与生产故障恢复时间偏高。推荐首先落地三项 Quick-Win:1) 强制 PR + CI 阻断合并;2) 为关键路径增加自动化 smoke test;3) 在主分支启用分段灰度/Feature Flag。中期目标为实现 IaC 覆盖环境创建与引入契约测试;长期目标是把“从 commit 到生产”时间显著缩短并把故障恢复时间降至可控范围。详细行动项见第 6 节改进清单。

9)优先级建议(Quick wins / 中期 / 长期)与示例验收条件

Quick wins(立刻可做、低成本高回报)

  • 强制 PR 模式 + CI 必须通过才能合并。

    • 验收:所有主分支合并都有 PR,且合并前 pipeline 成功。
  • 在 PR/merge 请求页面显示 pipeline 状态(降低等待/沟通成本)。

    • 验收:90% PR 可在界面看到绿/红状态。
  • 为关键业务路径加入 smoke tests(pipeline stage),部署失败自动阻断或回滚。

    • 验收:部署后 5 分钟内 smoke tests 通过,否则自动回滚或发起人工确认。
  • 修复最耽误时间的 flaky tests(先识别 top-10 flaky)。

    • 验收:过去 30 天中 flaky tests 次数下降 80%。

中期举措(需要一定改造)

  • 引入 Feature Flags + 灰度发布能力(以及监控关联指标)。
  • IaC(Terraform/Bicep)全面管理环境,环境创建自动化。
  • 将部分部署改为 GitOps(ArgoCD/Flux)以实现声明式部署与可复审性。

长期战略(组织/文化/平台)

  • 建立 SRE/平台团队负责 shared pipeline、可观测性平台、事故演练。
  • 引进端到端契约测试、服务网格(若需要)、安全扫描自动化(SAST/DAST/SCA)。

10)如何在现场以 hands-on 方式推进(教练式操作清单)

  • 第一周:导入—召开一场 2 小时的「价值流研讨」,画出从需求到生产的流并标出最大痛点(共同完成)。
  • 观察式参与:至少旁听两次仪式并做行为观察笔记(谁发言、谁决策、被动/主动)。
  • 代码与 pipeline 复盘:与工程师一起触发一次完整流水线,逐步 debug 找出瓶颈。
  • 一起做改进:挑选一个 Quick Win(例如 PR 强制 CI),与平台工程师同屏修改 pipeline 配置并验证效果。
  • 回顾 & 教练:在团队回顾会上分享发现并帮助团队自行写出改进行动(不是代写)。

(上述为“手把手”运作方式——教练不仅给建议,还要与工程师同做一次验证配置或 patch,这样更能推动落地。)

11)常见陷阱(现场要注意避免)

  • 只看会议而不看数据(主观感受与实际交付能力常常不同)。
  • 把 CI/CD 问题只归结为工具,而忽视“文化/责任边界/激励”问题。
  • 一口气改造太多,导致团队丧失交付节奏。采用试点方式优先验证。

12)交付给管理层的一页仪表盘建议(关键指标)

  • 部署频率 / 变更交付前置时间 / 变更失败率 / MTTR / PR 平均合并时长 / Pipeline 成功率 / Sprint 预测准确度。 (报告里给出当前 baseline 与期望方向,建议把图表放在首页用 traffic-light 标色显示健康度。)

13)示例优先改进清单(可直接复制)

优先级 改进项 负责人 验收标准
强制 CI 通过才能合并(主分支) Platform Eng PR 都有 CI 状态且未通过不能合并
在主流程加 smoke test(阻断或自动回滚) QA + Platform 部署后 5 分钟内 smoke pass,否则回滚
引入 Feature Flags 支持灰度 Dev + PO 一个服务支持按用户群灰度切换
把环境创建 IaC 化 Infra 一键创建 dev/stage 环境(可复现)
引入契约测试(Consumer-Driven) Arch 关键服务间有契约测试并在 pipeline 中执行

14)汇报与沟通的技巧(在车企这种业务方重视合规/稳定的情境)

  • 高层材料:聚焦“对业务影响”(节省多少时间、降低多少缺陷风险、支持多少并发采购处理)。
  • 交付给技术管理层:给出证据(pipeline id、Jira ticket),把建议变成“下一步的可交付物与负责人”。
  • 对业务方:把技术改进翻译为业务价值(更短的上线周期、更少的线上故障、更快的合规审核)。

15)结语 — 你现在可以立刻做的事(三步)

  1. 导出关键数据(近 3 个月的部署记录、PR 合并记录、pipeline 成功率、近 6 个 Sprint 的 Jira 报表)。
  2. 做一次 2 小时的价值流工作坊,把最大的三个等待点定为“改进候选”。
  3. 立刻推行 1 个 Quick Win(如强制 CI 阻断合并)并测量效果,作为推进文化变更的 proof-point。